01
第一重境界:
践行价值投资
巴菲特不是神,小时候他就表现了有心算天赋,对信息超出常人的敏感,但这些能力并没有让他马上大富大贵。
1956年,26岁巴菲特成立他第一家投资公司巴菲特合伙公司,当时他的投资哲学是寻找那些看起来市场价格低于账面价格的公司。
这种投资方式并不比今天很多股民嘴里的“价值投资”策略高明,只不过在那个美国的股价黄金时代,只要一个人足够勤奋,愿意研究,当然亏得少赚得多。
这就好比90年代你在中国炒股,突然就发现自己赚钱了,不是因为懂,而是因为赶上了时代。
而1965年巴菲特买下伯克希尔,并不全是因为看中了伯克希尔的商业价值。
看了 《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》 我才知道,是他发现在收购伯克希尔的股票过程中,遭到了合作伙伴的欺骗,作为某种报复的方式,他决定收购这家公司的全部股票。这笔收购当时并不被认为是一笔正常的投资,他被同行视作恶意收购。
为了更好了解他这笔投资的风险,他决定去工厂看看,这就留下了一个神话,也是巴菲特的名言:
巴菲特如何选择企业家:我们的尽职调查就是看着他们的眼睛,好骑师配好马才能出好成绩。
巴菲特特意去企业做尽职调查,只不过希望自己不要被冲动迷惑了头脑。
当然也因为这次调查,他给企业选对了负责人,也许这启发了他以后会给一些投资的企业选对带头人。
所以巴菲特说自己从投资伯克希尔-哈撒韦公司里学到的经验就是只收购那些拥有理想高管的公司。
但有一个误会必须打破,巴菲特说要做好尽职调查的意思并不是亲自去企业调研。
他这辈子和芒格亲自去调研的公司很少,他们更喜欢研究财报,通过数字看懂企业背后的真实状况,而不是去企业现场一线了解这家公司。
这家主营业务是纺织公司的企业,也无力抗拒美国产业转移的规律,在1985年永久关闭,只是为巴菲特留下了一个今天如雷贯耳的企业名字。
你看,今天大家都知道的伯克希尔,更像是一次商业报复,而不是价值投资。
但这个阶段的巴菲特,理性,谨慎,自省,表现出了一个天才投资人应有的智力和情商。
02
第二重境界:
打造金融传媒投资闭环
真正的巴菲特投资神话应该从1965年开始算,他开始重点投资了保险、报纸、零售。
保险为他的事业经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,保费是长期存款,不担心客户会短期赎回,让巴菲特一下子拥有了免费的资金。
在1965年看懂这一层关系的人,凤毛麟角。
更牛的是巴菲特从1969年开始收购报纸。
巴菲特对报纸的投资热情,或许来自他少年时期的经历。事实上他的“第一桶金”就来自他当报纸送报员获得的信息差。
1969年巴菲特收购第一家报纸《奥马哈太阳报》开始,先后对《华盛顿邮报》、《新闻周刊》、《布法罗晚报》等媒体成功投资。
通过不断的收购,如今他旗下的BH Media Group已成为美国领先的媒体集团,拥有71家报纸和杂志,覆盖美国十个州,还有一家位于Florida州Miami市的电视台WPLG。
其实巴菲特拥有的报纸传媒体系,并不怎么赚钱,巴菲特这么做,却让他拥有了别人不具备的能量。
放在今天,71家报纸,不就是71个微信公众号,或者是短视频账号矩阵?
爱读报纸的人群,在上个世纪70年代、80年代绝对是美国的精英阶层,相当于今天每天看得到,看吴晓波,看格隆,看财新这样公号的读者群。
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,自己每天阅读的报纸,背后老板是巴菲特。
在1969年就开始构建自己媒体矩阵的企业家,眼光是超前于时代太多太多的。
如果今天,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市场,你有免费资金,有自己的影响力媒体矩阵,你再做企业股权投资,会不会呼风唤雨?
巴菲特的投资哲学,不仅仅是价值投资,而是真正掌握稀缺的资源。
低成本的资金是稀缺资源,低成本的流量是稀缺资源,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,能量巨大。
所以巴菲特说自己喜欢收购有垄断桥梁的公司,这才是更本质的投资哲学。
围绕商业稀缺资源,构建自己的能量圈,然后用自己的资金,传媒,还有经营能力去赋能投资企业,形成正向循环,这是真高手。
做到这一层面的企业,在某个赛道称王称霸,都不是问题。
顺便多说一句,现在有大数据,如果先统计一下自1969年巴菲特收购的报纸,然后统计这些报纸总共发表的文章,然后把这些文章里面出现巴菲特和他投资的企业名字分布频率,和他没有投资的企业对比,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研究。
这种研究反而可以更真实告诉你世界的真相——我猜这些报纸的“ 含巴量 ”不会低。
当然成为首富之后,巴菲特就是不投资报纸,仅仅是策划一个午餐会,都会占据所有媒体的头条。
03
第三重境界:
打造顶级精英的人脉信息圈
1986年,巴菲特收购了一家叫范奇海默的公司。
在收购这家公司之前,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。
这家公司的家族控制人,也是伯克希尔的长期投资股东,来自辛辛那提的罗伯特·赫德曼。
他给巴菲特介绍说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服务军队,警察,劳教,邮政等政府机构的行业,给他们定制服装。
这个家族几代人都在经营这家公司,现在遇到了困难, 罗伯特·赫德曼希望巴菲特来做买主,但不插手公司的经营。
巴菲特根本没有派人到辛辛提那做实地考察, 罗伯特·赫德曼的公司也没有派人对伯克希尔做任何尽职调查,巴菲特就决定掏出4600万美元收购了范奇海默84%的股份。
你现在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投资很冲动,一点也不巴菲特?
对了, 范奇海默是一家私人家族企业,公司的利润只有600万美元,规模上就没有达到巴菲特当年的要求(征寻10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的公司) 。
收购这家公司后,巴菲特也不得不在1986年的年报里给自己的投资人解释原因。
他的理由是这家公司管理者 “友好、聪明、诚实和目标导向”, 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巴菲特后来从来没有去过这家公司总部,也没有参观过这家公司的工厂。
总之他的选择是相信一个正直,富有才华的人,这个人是来自辛辛那提的罗伯特·赫德曼。
对了这家公司后来很赚钱,因为一系列法律要求政府机构“购买美国货”。
各位,你们今天怎么看这笔生意?
或者说,如果把刚才那个故事里面的人名企业换成某位中国企业家、某家中国企业的名字,你们怎么看这个故事?
这不能不让我突然产生一种阴谋论式的直觉,我在想象中看到的是《 教父 》里面的对话场景。
罗伯特·赫德曼在做政府的生意,他有一天找巴菲特,说:
我是你的老朋友,你可以完全信任我。
现在我的生意现在遇到了困难,我有一个建议给你,你收购我的公司,当然我需要你给我很大的一笔钱渡过难关。
今天你帮我,以后这家公司赚的钱我们一起分。
而且你知道的,我服务的客户都是政府机关的朋友,也许他们可以告诉我一些你需要的信息,这对你做投资很重要。
你知道我们都是谨慎的人,我信任你,也需要你的帮助,以后你有什么事情,我欠你一个大人情。
当然以上场景,纯属我的想象,但我很难忍住不这样想。
04
第四重境界:
围绕国计民生构建长期生态圈
巴菲特今天的第一块业务是各种各样的保险,这是他的资金池。
第二块业务是受监管的或资金密集型企业,一是能源,二是交通运输。
第三块业务是金融,为房地产、家具租赁、卡车租赁提供融资服务。
第四块是各行各业的消费型企业。
这些企业赛道不同,经营打法不同,简单看过去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投资布局。
但这些行业和美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,只要美国人民还在消费,这些企业就可以持续不断创造效益,当然巴菲特的企业一样要面临市场竞争,也会有倒闭的情况。
但只要卖到足够多的好公司,美国人民每天的消费,就能持续为伯克希尔创造财富。
这个道理很简单,但是只有很少人可以实施,因为巴菲特足够有钱到任性,才能这样布局。
中国股票市场上也不缺乏这样的资本大鳄,只不过他们中很多人渐渐忘了自己投资的初心,把更多把注意力放在用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赚快钱,赚大钱,赚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股民的钱。
不管有谁保护你,贪心过头了,迟早被反噬。
05
第五重境界:
赌国运,和国家长期战略布局匹配
构建未来财富流
巴菲特说永远不要做空美国。
那是因为今天的美国始终是世界第一的实力,别人打不赢,怎么做空?
中美关系好的时候,巴菲特下注中石油,赚得盆满钵满,他退出的时机拿捏到让人佩服,你觉得他有没有渠道,提前获得别人听不到也听不懂的信息?
2008年,全世界对付金融危机,而巴菲特提前在新能源赛道下注比亚迪的王传福 ( 本来要投资占股20%,后来王传福担心控股权过高不好,只卖了10% )。
当时谁也不看好比亚迪,谁也搞不懂为啥巴菲特要投新能源汽车。
两位都是高人,只是我在想,巴菲特原来没有投资苹果时,说自己不投自己看不懂的行业,他看不懂苹果,所以不投。
但他为什么这么笃定是王传福做新能源能成功, 难道在2008年巴菲特就看懂了新能源汽车是未来?
巴菲特长期投资能源行业,他拥有的信息源当然也不一样,绝对是普通人接触不到的信息。
2022年他重仓日本五大商社,这背后你说是价值投资,还不如说他在投哪个国家将来更有鸿运。
他把资金带到哪里,恐怕背后也是大国顶层的意志在资本市场的自觉追随。
好了,巴菲特的五重投资境界,你觉得我们能学到哪里?
普通人这辈子,也就是能学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——做对的事情,做有价值的事情,如果能一直守住这种初心,其实这辈子也能过得不错。
想了解更多巴菲特与伯克希尔的故事?
↓↓↓点击下方按钮预约,精彩别错过!↓↓↓
【延伸阅读】